標題:

北魏末年賈思勰編寫的《齊民要術》所總結的是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發問:

北魏末年賈思勰編寫的《齊民要術》所總結的是

最佳解答:

齊民要術》是東魏(531—550)賈思勰(生卒年不詳)約在6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間寫成的一部農學名著。記述了黃河流域下游地區的農業生產,包括了農、林、牧、漁、副等部門的生產技術知識,堪稱為中國古代的一部農業百科全書。《齊民要術》共10卷92篇,約11余萬字,卷端另有「序」和「雜說」。「雜說」系後人摻入之作。「序」是全書的總綱,包括著者的指導思想、內容範圍、資料來源和寫作目的。卷一,「耕田」、「收種」(以上栽培總論)、「種穀」各1篇;卷二,穀類、豆、麥、麻、稻、瓜、瓠、芋等糧食作物栽培各論13篇;卷三,「種葵」(蔬菜栽培總論)、蔓菁等各論12篇;卷四,「園籬」、「栽樹」(園藝總論)各1篇,棗、桃、李等果樹栽培12篇;卷五,栽桑養蠶1篇,榆、白楊、竹以及染料作物10篇、伐木1篇;卷六,畜、禽及養魚6篇;卷七,貨殖、塗甕各1篇(釀造總論)、釀酒4篇;卷八、九,釀造醬、醋,乳酪、食品烹調和儲存22篇,煮膠、制墨各1篇;卷十,「五穀果蓏菜茹非中國(北魏疆域以外地區)物產者」1篇,記熱帶、亞熱帶植物100餘種,野生可食植物60餘種。綜括了農藝、園藝、造林、蠶桑、畜牧、獸醫、選種育種、釀造、烹飪、農產品加工儲存,以及備荒、救荒,基本上屬於廣義的農業範疇,反映了當時農、林、牧、漁、副多種經營方式亦已具備了較為完整的規模。 全書的結構體例相當嚴密,每篇由篇題、正文和經傳文獻組成。根據不同作物,所述詳略不一。篇題下有注文(援引歷史文獻和親自調查),相當於「釋名」、「集解」,包括異名、別名、品種、地方名產、引種來源及其性狀特徵;正文則為實際調查和親身體驗(「爰及歌謠,詢之老成,驗之行事」),這是各篇的主體;篇末則援引文獻以補充論證正文,包括重農思想、經營管理、生產技術、農業季節、農業地理、農產品貯存與加工。據統計,書中援引經傳160餘種(一說180餘種)。可以說是歷史經驗和當代生產技術實踐相結合的一部農業論著。 《齊民要術》的最大功績是:其一,它全面、完整地總結了以耕—耙—磨為主體,以防旱保□為中心的旱地耕作技術體系,以增進地力為中心的輪作倒茬、種植綠肥等耕作制度,以及良種選育等項措施。更加豐富和發展了我國精耕細作的傳統思想;其二,首次系統地總結了園、林經驗,林木的壓條、嫁接等繁育技術;畜禽的飼養管理、外形鑒定和良種選育;農副產品加工和微生物利用以及救荒備荒的措施。填補了傳統農學的空白,為後來農學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毫無疑義,《齊民要術》的出現,是我國傳統農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 賈思勰對經學頗有造詣,既受歷代重農思想之影響,又得到「太和之風」的熏陶。因此,他對農業生產非常重視,在他任瀛州(今河北省保定市及其以南)高陽郡(保定市一帶)太守時,勤於職守,督導農桑,對瀛州及其鄰近州縣的作物進行深入調查。他特別重視良種的推廣,這是種植物增產的關鍵。他對80餘種粟類品種的性狀特徵的分析,是他多年調查的結果。及至後來他退居田園,更是親自到稼穡、桑果、畜禽甚至場院整治等生產活動中去觀察和分析農業生產技術的每一個環節,並在實踐中加以驗證。如,濟州以西(現在魯西)的長轅犁不如齊人的尉犁那麼「柔便」;蠶繭用鹽殺蛹法比曝曬的要好。正是由於賈思勰堅持調查,堅持實踐和堅持科學分析的求是作風,才使《齊民要術》植根於生產實踐的基礎之上而賦予它以科學的生命力,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齊民要術》一經問世(初為手抄本傳佈),便引起歷代政府之重視,北未朝還規定「非朝廷人不可得」。明代王廷相(1474—1594年)稱它為「惠民之政,訓農裕國之術」。唐、宋以來出現不少農書,無不以它為範本,其中,元《農桑輯要》、王禎《農書》、明徐光啟《農政全書》、清《授時通考》均受其影響。《齊民要術》在國外也具有深遠的影響。唐宋時期,傳到鄰國日本,引起日本學者的重視和研究;大約在19世紀傳到歐洲,英國學者達爾文(1809—1882)在其名著《物種起源》和《植物和動物在家養下的變異》中就參閱過這部「中國古代百科全書」,並援引有關事例作為他的著名學說——進化論的佐證。在當今歐美國家面臨農業危機的狀況下,《齊民要術》更是引起歐美學者的極大注視和研究,說它「即使在世界範圍內也是卓越的、傑出的、系統完整的農業科學理論與實踐的巨著。」

其他解答:CF546184287637C5
arrow
arrow

    elahis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